【别称】中华松梢蚧,学名sonsaucoccus sinensis(chen)
【类属】属同翅目珠蚧科
【危害】国内分布广泛,主要为害油松、马尾松、黑松等松属植物。其用口针刺入松针组织吸取液汁,致使针叶枯黄,严重者松针枯死,林相似火烧一般,严重影响林木生长,连年为害造成树木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 雌成虫略似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橙褐色,体长1.5-1.8mm;体节尚明显,体壁柔韧而有弹性;胸足3对,趋于退化,与虫体相比显著较小而弯曲;背疤数多,略呈圆形,主要分布在背部末端背面,腹面略平,末端凹陷呈钩叉状;虫体外被黑色革质蜡壳所包围。雄成虫体长1.3-1.8mm,翅展3.5-4.0mm;头胸黑色,腹部黄褐色;前翅发达,膜质半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有钩状交尾器,具10余根银白色细长毛,斜伸向后方。
卵 椭圆形,微小,初产时乳白色,后转为淡黄色;孵化前可透过卵壳看到2个黑色眼点。
若虫 1龄初孵若虫长卵圆形,金黄色,胸足发达,固定寄生后变成黑色,体背有白色蜡质层;2龄无肢,若虫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口器特别发达,体壁革质,黑色,雌若虫较大,倒卵形,雄若虫较小,椭圆形;3龄雄若虫长椭圆形,口器退化,触角和足发达,外形似雌成虫,但其腹部背面无背疤,末端不向内凹陷。
蛹 雄蛹包被于椭圆形白茧中,前蛹橙褐色,脱皮后成蛹。头胸部淡黄色,腹部褐色,附肢及翅芽灰白色。
【发生规律】年生1代,以若虫在松针上越冬。3月份,越冬若虫开始活动,2龄无肢若虫出现,雌雄分化,虫体迅速增大,是松树受害最严重的时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出现、交配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产卵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若虫孵化期,6月下旬至翌年5月上旬为寄生危害期。
雌虫交配时先伸出桃红色交尾器,交配后收回,受精卵在雌虫体内发育。初孵若虫由蜕壳末端的圆裂孔爬出,活动1-2天后,在当年生新梢的针叶上营固定生活,体色由淡黄色变为深黑色,体形由倒卵形变成椭圆形。6月上旬至9月下旬为1龄若虫滞育期。
中华松针蚧个体小,本身活动能力有限,主要靠风力、雨水冲刷和人为活动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1)加强林区管理。
加强抚育,及时修枝间伐,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抗虫能力,减少虫害;发现有虫枝及时剪除,集中烧毁,减少虫源。
(2)保护利用天敌。
保护或引进释放松蚧瘿蚊、异色瓢虫、红缘瓢虫、红点唇瓢虫、大草蛉等天敌,对抑制中华松针蚧种群可起到一定作用。
(3)药剂防治。
在距水源近的林区,可采用具有内吸作用的37%巨无敌乳油1500-3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缺水的高山林区可采用林丹或敌马烟剂以15kg/hm进行熏蒸防治,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