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公司之所以在竞争中落败,止步于再发展前夜,源于其缺乏自省和变革力。
如今,环境日新月异——这是个迟缓一定错过,狭隘一定误判,守旧一定落伍的时代。曾经的征兆已变成现实:用户口味更刁钻,对手进化更迅捷,合作不断刷屏,技术高频翻新,跨界接踵发生,资本伺机搅动......一切都是那么目不暇接而又超乎想象。
发展的浪潮滚滚向前,好似一列列隆隆驶过的火车。这些车的门槛不低,内外光怪陆离,停车时间很短,乘客争抢乘坐。
其实,我们本身就在一辆车上,只不过,都面临着三种新的选择:不换车,上对了车,搭错车。
如果我们坚信已在正确的车上,就不必换车;如果需要换车,且上对车了,那固然幸运,但不要认为这辆车就能直通罗马,要随时做好换车的准备;至于搭错车了,自然是悲催的事,不过还有补救可能,要尽快换车,以反败为胜。
上对车自不必说,搭错车也不是本文的重点,我们想讨论的是对“不换车”的判断问题。因为导致“不换车”的结果还有以下三种可能,其中,前两种是决策结果,后一种相当于“不决策也是一种决策”的决策结果。
1、坐在一架牛车上,却牛哄哄地以为坐的是一列高铁
沉迷于过去的经验很惬意,殊不知,经验的另一个身份为麻醉剂,经验也会挖坑的。
往日的成功,尤其是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能够催生出自负,且这种自负相当顽固,可以达到深信自我、目空一切的程度。自负蒙蔽了眼界,模糊了周遭,演绎了从空中鸟向井底蛙的坠落过程。
具体表现为:坚信公司一直以来的传统组织安排,认为其是无坚不摧的传家利器;曾经的艰苦创业、攻城略地、战无不胜、辉煌依旧将自信心爆棚,使意识虚夸超过认知深度,让一腔激情淹没了沉静理性;听不进劝告和建议,尤其面对自己一手培养的老部下更是如此,臆断自己吃过的盐比别人咽下的饭还多。
于是,眼前发生的一切,不论是行业新局势、用户新需求、同业新变革还是自己的大倒退都幻化成一条载歌载舞的征途,只觉得怀揣梦想,坐在牛车上,就能逍遥自在地直达未来圣地。
盲目自信让世界500强的排行榜不断刷新,不求改变也让诸如柯达公司等在数码技术大潮中落败。其实,仔细想一下,柯达败走麦城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想除了无视技术演进导致战略转型迟缓之外,就是该公司从组织层面缺乏战略洞察与优化能力,从而造成攸关生死的误判,最终破产。更为戏剧性的是,世界首台数码相机正是柯达推出的——曾经吻过一张带着面具的脸颊,若干年后才知道面颊后面就是成功女神……多么痛的领悟!
2、虽坐在牛车上,但认为这辆车修修补补即可,不必换车
首先,这仍是一种自负,虽然这种自负掺杂着一点自省。
其次,缺乏对变革的本质性认识,根源在于管理知识与组织经验匮乏。
变革是什么?变革就是换车,将牛车换成火车,而不是修车,牛车再怎么修也成不了高铁。
一切颠覆和影响因素都在昭示我们,公司到了脱胎换骨的时候,而不是改头换面心不变。
如果对变革缺乏深刻认知,那么表现出的意识与行为就会不同,通常采取的是敲敲打打、东墙西补、环节改进、局部完善的独狼行动,具体呈现的现象是:重业务、轻管理;惯于调动人力,疏于组织重构;热衷于点上突破,不擅体系推进;凭订单无视必要规则,胁用户而令部门;推崇见招拆招应对,基本粉碎了计划;对激励无感,心中都是事,目中却无人;不谙体制转型含义,认为只要埋头苦干就能解决问题;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倒果为因,对新组织新机制担忧畏惧;以务实之口封杀规划,致使理论实践没有立锥之地......这些保守意识与七七八八的措施融合起来,会引发什么样的结果呢?显然,这些做法缺乏中心思想,少有体系托衬、逻辑结构模糊,其结果顶多使具体工作在原有层次中获得提升,但始终无法突破内核,跳到更高层级上去,更无法改变公司服务与运营本质。原因很简单,对于决定公司中远发展、从底层推动团队自运营、满足用户本质性需求、以差异化价值输出甩开对手的体制、机制、架构、模式及文化等,我们并未进行新的设计,而只是在原有框架下做了一些拾遗补缺、完善提升,然而,做得更好与做的不同是无法同日而语的。
变革是基因质变,就像松下从职能制再次回归事业部制,好似京瓷从传统组织完成小微事业部制的创建,如同ibm从硬件转向服务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变革的剧变目标与变革的渐变路线并不矛盾。目标可以高远,但在具体操作上要注重稳健转型、策略转型、分步转型,甚至先采取试点的方式,探明厉害、积累经验后再逐步展开,以防止断崖式莽进,避免过度震荡。而且,要评估资源是否支持、变革局面是否可控等关键问题,杜绝波及公司运营安全的事件发生。
3、不知自己坐在什么车上,更不知眼前飞驰而过的是什么车,该不该换车一直处于犹豫、反复和混沌状态
公司最大的内耗不是边界墙,也不是官僚气,而是顶层的混沌不清。
领导层之所以犹犹豫豫,默而不发,也许正在纠结以下问题:
■ 对以往做法心存留恋和幻想,处在挣扎之中——管理靠吼的局面看着很low,但确实奏效,那未来是不是仍然有效呢?
■ 思想没有破局,将钱视为企业终极目标,囹圄在舍与不舍之间——真的要与员工结成伙伴关系并分划事业、分享权力、分割利益吗?
■ 对局部与整体,根源与结果的关系剖析不透,陷入逻辑矛盾中——为什么销售和生产已尽心尽力,逢单必夺、逢单必做,却无法止血业绩?质量成本居高不下那就抓质量好了,产品缺乏竞争力,那就抓产品管理好了,为什么要撼动全局呢?
■ 经验不灵,却又对彻变心存恐惧,站在进退维谷的路口上——如果要改,应该怎么改,有什么风险,为什么总觉得不踏实呢?对变革与保守两股力量,该认同哪一方,如何平衡呢?
■ 专业经验不足,经营观念滞后,但又不愿放权,担心错乱失控——历来事必躬亲,不信任干部,或者曾有过委托失败,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始终未走出阴影。
混沌不清或任由发展其实也是顶层的一个“决策”,但这样一种无奈、无力或无意的“决策”会将公司拖入沼泽地,逐步下沉,直到窒息。
时代给我们机会,行业一再展露风口,不管什么原因,如果你漠视或没有抓住希望,那么“风口”很快就变成了“封口”,如想再度卷土重来,那要有起死回生的资本,要有重构组织的能力,要有风口再现的机遇,何其难以!处在迷茫中的公司顶层,应深思熟虑,对此加以判别、评估和谋定。
(本文作者:梁学荣,长江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事业部制转型资深专家,《事业部制:大船变舰队的企业发展模式》一书作者,微信公众号“事业部制”主笔人,经典培训课程“事业部制构建与管控”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