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钢琴种,有过挣扎、不愿,尤其是不断地练习指法、技巧真的很枯燥,相信很多练琴的朋友们深有体会。
孩子对音乐和节奏的爱真的是天然的,小时候真的是随便什么音乐响起来,他们都会立马扭动着笨拙的身体要“跳舞”。
但学钢琴对于孩子来说不是易事。需要坐得住,需要练指法,需要学技巧,刚接触的时候肯定是出于对音乐懵懵懂懂的热爱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的琴童对钢琴都有了一点抵触,在练琴这件事上就会变的有点“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很多学琴的孩子,他们要么是神色匆匆地赶往老师那里上课,要么是表情严肃地练习指法,很少看到他们有享受弹琴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其实真的很可惜的。也有很多小朋友都把弹琴当成了爱好和习惯,甚至抢着练钢琴。那是什么能让孩子都爱上弹钢琴的呢?
让小孩子定定地练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么才能引导孩子爱上弹钢琴?
对这个问题,个人建议: 需要引导孩子爱上的其实应该是音乐; 掌握一门乐器当然是一件特好的事儿,也应该是一辈子的乐事,千万不要在童年就“练到伤”; 钢琴只是乐器的一种,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执着。 认同了这样的前提,才好往下聊“怎么让孩子爱上钢琴”。
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上钢琴?
1、挑选一个和自己三观一致,且不会引发孩子抵触心理的老师,让孩子在学琴前两年对钢琴保持一定的兴趣,并表示对作曲的兴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要一致,而且要有好的思路和方法,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能用一味严厉的态度和作业量来压迫孩子,反倒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
作为老师要很有耐心、宽松,不过分强调指法练习,布置的作业15分钟就能弹完。不是说指法不重要,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中国孩子学习钢琴都偏早,四五岁的孩子在琴凳坐一节课已属不易,再加上每天的联系......如果过于枯燥和辛苦、天天练习,肯定就要撂挑子、搞对立,这个开头就算坏了。
说到比赛,每位老师看法不尽相同,比赛对弹琴的积极性和技术提高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学钢琴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提高音乐素养。这是每个音乐老师的梦想。
2、重视过程,保护孩子喜欢音乐的内驱力 音乐是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应该给人美好的感受、激发出想象力和热情,而不是带给人反感和痛苦。当然,包括那些祖师爷赏饭的天才在内,大家都适用于“一万小时原理”,不练是学不好一样乐器的,更不要说用乐器表达音乐的感受了。老师经常说:她从来不鼓励学生走专业道路,因为这条路太艰苦。傅聪都八十多了还每天一大早就夹着琴谱、拿着一个苹果进琴房练习,要到下午才出来…. 但是,音乐教育也是教育,如何让这个“练”的过程充满热情和启发、最后得到更好的结果,考验的是教育者的水平。
作为家长,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钢琴?你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是什么? 如果让我以练级为目的和以兴趣为目的的教育二选一,我选择后者。 我认识几个中国朋友, 都是认识很久了才知道她们小时候都考过钢琴八级、十级。我为什么不知道呢?因为他们从来不提钢琴的事儿,自己家里根本没钢琴,到我家也不会手痒弹一段。问起来,答案基本上都是:考过了以后就再也不碰钢琴了。这背后有多少血泪创伤,自己去想吧。 相反,外国朋友里以前比较投入学过琴的,基本都还在当成兴趣去弹,有的还发展成玩儿多样乐器。而现在我周围跟我理念一样的琴童家长,孩子都热爱弹琴,还有喜欢作曲的。朋友的女儿上了著名的女校卫斯理,据说校园各处散落着几十架钢琴,供大家自娱自乐。欧洲的车站也经常会放一台钢琴,让等车的旅客一展身手,弹得好的会得到大家的掌声…… 这就是兴趣和练级的差别。对音乐的热爱是人类的高级情感之一。我愿意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而钢琴是打开这扇门的一把好钥匙。正因为此,我很难想象把学琴过程跟棍棒呵斥和眼泪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他们喜欢弹琴,一辈子都喜欢。就为了喜欢而弹,不为其他任何原因。我觉得只有这个“目的”,才能值回我和孩子们多年如一日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别的目的都不值得。 至于考级也好、比赛也好,也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说句不好听的,现如今学钢琴的人太多,报考学校填表人家都会问你“除钢琴以外掌握哪种乐器”。除非是重要大奖,钢琴比赛和考级成绩已经对升学没有任何帮助。以后想进学校乐队,会发现很少有钢琴的位置(当然,学钢琴的孩子再学个管乐那是一点儿难度没有)。 所以说,如果出于功利目的学钢琴,我看就算了。别老拿郎朗说事儿,郎朗是不世出的对钢琴怀有极大激情的天才,李云迪都不能跟他比,跟咱们关系就更不大了。
除此以外,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是因为我希望他们习惯出于内在动力去做一件事、学习一样东西,而不只是为了外部的原因。我觉得这样做事才能长久、有效、也有意义。
那么如何保持他们这种内驱力呢? 在他们小的时候,由于还没有定性,我会尽量避免把弹琴跟别的事情对立起来,“不能去,你还没练琴”、“不能做,你还没练琴”……把钢琴变成快乐的障碍,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抵触情绪,所以即使是这么回事儿我也不这么说。
我为什么要学钢琴?
钢琴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你听,钢琴曲多好听啊,但是,如果没有练习,你就不可能获得这种表达的自由。他对我这种说法是认可的,在学琴的过程中也慢慢理解了,所以并不需要一直一直贴身督促。 刚学琴的那两年,把它当成一个每周一次的游戏,平时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每天也就十五分钟。有时候忙别的事情忘了,或回来太晚了,没练也就没练了,那明天多练一会儿吧,然后第二天提醒多练一会儿。后来随着曲子越来越长,练习时间也就越来越长,现在每天练习40-60分钟。有时候会在完成本周作业之后再把以前学的曲子翻出来弹,时间就会更久。但不管练多久吧,能基本坚持每天主动练琴,有时还会因为“你怎么还在弹?该我了”而产生不满。这我就很满足了。
3、爱好就是爱好,用放松的心态对待钢琴
如前面所说,应该培养孩子的是对音乐的爱好,而不是机械地学钢琴、学钢琴。音乐领域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了:在家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出去听音乐会、学声乐、合唱、管乐、弦乐、打击乐,参加乐队……最近孩子们在音乐课上学了笛子,特别喜欢,随身携带,每天回来就那么吹啊吹啊。校车公司已经受不了了,请大家不要再在校车上吹笛子了…… 相比之下,很多家长经常误认为学音乐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拿弹钢琴为例子,家长们把弹钢琴当成一个必须的、艰苦的任务布置给孩子,琴买了钱花了就要回报。孩子表示不喜欢学了,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半途而废毁一生、绝&对不可以。
一个爱好而已,怎么就不能半途而废呢?你们自己小时候的爱好都坚持到现在了吗?在我看,技术的瓶颈可以陪孩子慢慢度过,多鼓励他,给他时间,或者在厌学阶段让他暂时脱离原来的教材,弹点儿好听的、自己喜欢的。但是,如果碰上实在没兴趣的,当然可以放弃或试试别的,没必要逼着,别把孩子对音乐可能存在的兴趣都毁了,搞不好还搭上亲子关系。
记得有一次我发了妹妹弹琴的视频,有一位网友非常不客气地留言说:学了这么久还弹得这么差,该换老师了!其实我看过同龄孩子的表演,知道妹妹这个程度是非常正常的。更何况,每个孩子天分不一样,就算真弹得差也没关系吧。但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对别人的孩子尚且这么走心地刻薄批评,对自己家的孩子肯定态度更不好,那孩子能喜欢弹琴吗?不喜欢弹琴,弹得“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观美国的家长,真的是非常放松的态度。孩子们的表哥小时候学过几年钢琴,后来没兴趣就不学了,专注他喜欢的体育;表姐六岁多才开始学钢琴(这个年龄在美国非常正常,在中国就算晚的了),非常喜欢。但练了几年,她说她想学黑管,我姐说ok,学吧。就把钢琴放下了。学了一年黑管以后,她说她还是喜欢钢琴,就又学回来…… 在美国,很少听说谁家孩子考级或参加比赛的,平时表演的机会倒是挺多。看似随意、气氛宽松,但学校里爱好音乐的孩子特别多,活跃着各种乐队、合唱团。既有自得其乐的普罗大众,也有顶尖的人才脱颖而出。其实不光是乐器这件事儿,别的也是一样,所以美国的教育系统特别出人才,各种不同的人才。
爱好就是爱好,家长除了鼓励和支持兴趣发展之外本来就不应该过份插手。 当然,只要方法得当,兴趣和练习并不矛盾。只要是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量,他们应该都会完成。因为他们是爱弹琴的孩子,技术性的问题其实是好解决的。